我的兄弟“扎”走了我的货
年末岁终,“扎货跑路”这个“自有中关村,就有扎货跑路”的恶劣现象又开始频繁出现。为此,TechWeb深入采访了中关村IT卖场在近期被“扎货跑路”的几位受害者,披露他们被“扎货跑路”后的无奈和无助,探究“扎货”背后的逻辑并寻找应对策略。1.何为“扎货”
“扎”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基本解释有三项,从其现有词义上,是无法理解何为“扎货”的。倒是北京作家陈一夫写过一本金融小说《扎钱》,其中涉及骗取银行贷款……而据一位北京本地人解释:“扎钱,北京现代方言,指欠钱不还”。另外,从媒体对“扎钱”一词零星使用的语义中也可以看出,“扎钱”与 “骗钱”无异。
“扎货”应该是由北京方言“扎钱”演变而来的,它和“扎钱”一样,具有“扎”的共性。“扎货”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据,但毫无疑问,它的出现是跟中关村的IT卖场紧密关联着的,人称“自有中关村,就有扎货跑路”,后来随着IT市场的扩展而在全国各地“开花”。现在,东北的IT卖场、西安的IT卖场、重庆IT卖场行话也有“扎货”一词,但使用程度不及中关村的IT卖场。
2.“扎货”模式盛行中关村
先来看一个情景对话:
李顾客来到中关村IT卖场柜台,欲买一台“上网本”。
他跟一个钟姓老板询价:“老板,你这有××型号的上网本吗?价格多少?”
钟老板:“××上网本很好卖啊!最近货源紧,不过我还能拿到,你确定要吗?”
李顾客:“如果价格合适,就要咯!”
钟老板:“你稍等一下,我给你问问。”
钟老板拿起电话拨了一个号码,向上游供货商陈老板问了一下××上网本的价格。
然后回头告诉顾客:“有货,价格最低2950元,这是我能给你的最低价格了。”
李顾客想了想,又跟钟老板磨叽了一下赠品问题,确定要货了。
钟老板再次拿起电话:“陈老板啊,我'扎'一台××型号的上网本,下午再跟你结账。快点送过来,顾客等着要呢。”
过了一会,陈老板派小伙计送来了一台崭新的上网本,钟老板同时签写了一张收货单,让小伙计返回给陈老板,以证明货已收而款未结。生意很顺利地成交了。
以上就是一个简单的“扎货”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先打白条后结款”。在中关村行话里,“扎货”并不直接等于“骗货”,它的含义更接近于“赊”:买货延期交款。在上面的情景对话中,生意成交后,李顾客拿走了货物,钱支付给了钟老板。而货物是陈老板赊给钟老板的,钟老板赚取了其中的差价。钟老板不用仓库、没有现货甚至都不用本钱,有个柜台就行了。陈老板则扮演了“上游供货商”的角色,他可以向“更上游的供货商”或者厂家直接以更低的价格拿货,往下向很多如钟老板这样的柜台商供货。这就是中关村有IT卖场以来盛行不衰的“扎货”模式。
“扎货”模式的好处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市场润滑剂的作用,降低了资金的门槛,可以使中小商户以较低的资金成本来完成商品交易。在中关村 IT卖场的初期,英雄不问出身。洗脚上岸的失地农民们、辞职下海的知识分子们……形形色色没有很多资本金的草根们利用“扎货”模式快速滚动致富,积累了第一桶金,垫定了中关村IT卖场后来的繁荣。
而随着中关村IT卖场的发展,这种“扎货”模式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了,买卖双方的信用建立如纸薄的人情之上,代替了现代商业的契约精神。大家都是凭着“老脸”互相扎货,平时如果顺利结款,倒也相安无事。一旦碰上心机不正的人,几十次扎货扮演出来的“信用”,就是为了最后一次的欺骗。最严重的是如果任凭“扎货”盛行,你扎我,我扎他,他再扎别家,环环相扣,一旦其中一环出问题,就会连锁反应,造成集体的危机。
早先是非上百万上千万不“扎货跑路”,现在是几十万、几万就敢“扎”;早先“扎”的是都是生人,现在生人“扎”不动之后就“扎”熟人,而且越是熟人就“扎”得越狠……
明知风险如此,“扎货”依然不衰。一方面,扎货对于钟老板等“下游渠道商”来说,根本就是“空手套白狼”,是很有甜头的一种手段;而作为陈老板等“上游渠道商”来说,如今同行竞争越来越激烈,你不扎货,自有扎货处,总有愿意扎货的陈老板,你就平白丢了一笔生意。
3.我的兄弟“扎”走了我的货
我叫晓普,是某品牌笔记本电脑二级销售公司的一名业务员。
最近一个月来,每有闲暇,我都会习惯性地拨起我“兄弟”的手机号码。当然,我每次也毫不意外地听到冰冷的女声用普通话和英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 “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Sorry! The number you dialed is out of service……”
我如今已是欲哭无泪,我多么希望电话的那头是我的“兄弟”,我好问问他,为什么我的兄弟会“扎”走我的货?2009年10月底,由我经手的18台电脑笔记本被我的兄弟“扎”走了,合计金额七万五千多元。
我在中关村做了两年销售,“扎货跑路”的故事也听说不少。每年每月,中关村的扎货的“杯具”不断上演,但还是防不胜防!我就是这样被我的“兄弟”扎货跑路的。
我的“兄弟”叫张剑,南方某省人。两年前,我高中未毕业来到中关村做销售时,张剑已经在中关村闯荡三年并小有成就了。他做了小老板,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在科贸物流港租了一间办公室,雇了几个跑腿送货的小弟,专做某品牌笔记本生意。
张剑的公司面向中关村的很多小柜台和外地客户供货,偶尔也向找上门来的个人客户零售。因为他的公司没资格直接向一级代理公司拿货,只能通过我们公司拿货。渐渐地我们便熟悉起来了。当然,二级销售公司不只我们一家,他同时和好几家合作,哪家有现货或更便宜,他便从哪家拿。
张剑待人热情,处事大方。我去他公司接洽业务时,他都亲自给我倒果汁或可乐,而不是其他小公司常备的廉价桶装矿泉水。有时碰上他当天生意很好,下班后,他便约上我,带上他的那几个小弟,一起聚餐,都是他请客。加上他信用很好,每次扎货都能如期结款,偶有拖欠,也能很快还上。我们合作良好,我感慨我遇上了一个好大哥,便以“兄弟”相称。
这样的“兄弟”合作了一年多。2009年五一刚过,他突然将公司的办公室搬至四通大厦,和别家公司合租一个办公室。他称现在市场不景气,这样更节省成本。这个理由我们都理解。此前,他的公司在科贸物流港是独立一个办公室的。
2009年7月份左右,他告诉我,他在成都成立了一家分公司,业务量更大了,还得经常往成都跑。他从我们公司扎货的数量也开始加大,据他公司送货的小弟讲,张剑跟外地客户的业务也不错,合肥、南京等都有业务,每天光往这些城市发的笔记本电脑就能有四、五十台。我们公司鉴于他是老客户了,也允许他扎更多的货,有时候甚至能放到20万,账期3天到7天不等。
进入9月份,他往成都跑得更勤了。有时候三两天不见踪影,给他打电话,他说他在成都。这个阶段他结款还是正常的。9月底,有一笔多达10万元的货款他开始延期了,但是十一假期一结束,他马上又结清楚了。
10月22日上午,张剑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要18台笔记本电脑,合计金额七万五千多元。我们如常通过物流直接把货送到了他的公司,他也以公司名义给我们开具了盖有公章的正式入库单作为收货凭证。
10月25日,我们如约结账时,他说没钱,还得推迟两天。鉴于以往他也出现过延期结款的情况,我们又一次相信了他。
两天后,已经是10月27日了,我再催他结账,他答应当天下午把钱送到我们公司,而直到下班他还没出现。
10月28日,张剑致歉,称有事耽误了结款,当日下午一定登门结账。而当日下班时,他还是没有出现,其手机已经转移来电至其公司座机。
10月29日一早,我去其公司所在办公室时,才发现其办公室已经腾空,好几家同行堵在门口。张剑已经扎货跑路了。据不完全统计,几家商户的货款加起来已达七十多万……
“杯具”(悲剧)啊!原来所谓的“兄弟”在利益面前也是这么不可靠的。
(编者注:本小段故事是TechWeb编辑基于事实采访的第一人称角度写作,不作为证言证词,应被访者出于个人隐私和公司声誉的考虑,修改了部分数据并将主人公化名为“晓普”,此外,根据相关案例,欠债逃遁尚未定案的“张剑”先生之“名誉权”仍受《民法通则》法律保护,因此,“张剑”也为化名。)
4.被扎货的“悲剧”和“喜剧”
被扎货后的“杯具”意义不在于财物的直接损失,而最“杯具”色彩在于此事件根本无法立案。
“不怕骗子骗,就怕骗子不要脸,张剑居然敢如此真实……”一被扎商家惊讶地评价张剑。大伙报警后,经查实,张剑提供的所有信息,包括身份证、公司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一切都是真实的。
鉴于无虚假情节,警方以“此案属于公司之间的经济纠纷,不涉及犯罪,不属诈骗案件”为由,不予立案,建议被扎商家到海淀区法院去提起诉讼。警方还称,如果被扎货商家能够提供由张剑开出的空头支票,也可以作为诈骗的重要证据,从而立案。但张剑以往扎货都是以现金结账的,没有开出过支票。
北京高通律师事务所黄律师分析,警方不予立案的理由是合理的。根据目前证据,此案属于民法调整的债权关系。被扎货商家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证据充分,法院可以缺席判决。但能否执行还是以找到张剑本人为前提……
失望而愤怒的被扎商家开始自救。他们查到张剑老家的电话,但张剑父母一口家乡话,谁也听不懂,而且从法律上来说,张剑是独立的民事主体,找到他的父母也没有效果;他们给张剑所称的成都分公司打电话,结果也大失所望:对方称只是张剑的生意伙伴,目前也是受害者之一,张剑尚欠他十多万元……
他们好几次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对付张剑:他们考虑亲自去张剑老家找找,但远在南方,而且结果渺茫:张剑会这么傻吗?躲在老家等人上门追债?!甚至有人提议,还不如大伙凑点钱或者承诺追回款后提成多少奖励,从“道上”找个狠角色,跑到天边也要追捕他……
两个想法都或可一试,但却出现了真正的矛盾点:
前者矛盾点,谁都不愿意为这事抛开生意,谁愿意去执行?——“有那折腾的功夫,还不如老老实实做生意,损失的钱很快就能挣回来了”。
后者矛盾点,请“道上”的人去追捕,结果也是难以预料的。——“如果最终还是没追回来,这笔追讨费用怎么控制?怎么算?”
……所以,无可奈何,还是“杯具”。
而中关村的另一桩“扎货跑路”事件,和“张剑扎货跑路事件”的发生时间仅仅相差两天,却因细节的不同而最终由“杯具”(悲剧)转为“洗具”(喜剧):警方以“诈骗”立案,跑路老板在其老家被捕——该老板的一切信息都是假的,诈骗蓄意明显。
看来,中关村IT卖场的“扎货跑路”事件就像一个牙缸,它首先是“杯具”,而后会根据细节的不同和最终结果的不同变为“洗具”(老板被抓,钱追回)或者仍然是“杯具”(无法立案,钱也无法追回)。在中关村IT卖场经营多年的老商家透露,超过八成的“扎货跑路”事件都没有结果。因此,总得来说, “杯具”多于“洗具”。
5.落在业务员身上的“悲剧”
事已至此,“扎货跑路”的悲剧仍未演完。因为被张剑“扎”走的18台笔记本电脑是由晓普经手的,在没找回张剑之前的损失怎么负担呢?
晓普所在的公司处理意见是:应该由晓普负全责,但考虑金额巨大,晓普负担一半损失。为此,晓普必须个人赔偿公司三万八千元,从工资里逐月扣减。
晓普只是个刚满十八岁的孩子,他的业绩做得并不是很出色,据其透露,一个月三千左右的收入。出了这件事之后,他闷闷地形容:这是他十八岁人生遭受的最大挫折,被骗得这样惨……他直到现在都郁郁不乐。
我告诉他,我咨询过律师了。律师说晓普责任很小甚至可以免除责任,因为扎货是公司授意的行为,晓普作为普通业务员,没这么大的权力,如果公司敢在“劳动合同”里体现这种因“扎货”造成责任分担,那么该“劳动合同”显失公平,就是违法的。晓普完全可以去劳动监察大队申诉或去法院诉讼公司。
晓普听了后,愣了一下,说“出事后,我从家里要了点、朋友那里借了点,赔偿得差不多了。再说,我还年轻,我还想在中关村过下去,没必要为了两三万就断送了在中关村的前程……”
6.防“扎货跑路”守则
既然“扎货”这一模式在中关村IT卖场仍然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那么,为防止IT卖场“扎货跑路”事件的发生,请详细阅读并谨记TechWeb为大家总结的《防“扎货跑路”守则》。
一、“新脸”一律现款提货,起码一年以上才能成为“老脸”;
二、“老脸”不等于安全,越老就扎你越狠,任何人都不要掉以轻心;
三、单子越大,越要对方付现金,而且是全额货款,不见到钱不出货;
四、年底、交租日、重大节假日前不要出货,这些时候最容易卷包跑路;
五、留心市场销售情况,如果有公司经常无理由的低价甩货,坚决不带它玩;
六、留心扎货公司的办公地点,如果变换了,请思考,它是否可能为了更容易脱身;
七、结款变难是跑路的前兆,只要发生过一次结款难的公司,如果再提货必须现款结;
八、经常到扎货公司串门,观察各种细节,比如鱼缸鱼死,窗台花枯,唔!对方可能要跑路了;
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去别人家扎货一定要讲究诚信,按约定结账,靠诚信办事;
十、如果真有长期难收回来的账单,那么,保持账单“新鲜”,隔几个月重新出一份账单让对方签字,因为法律规定,一般经济类案件的诉讼时效为两年;
7.中关村历年“扎货跑路”事件不完全统计
时间
事件
涉案金额
结果
1999年
扎了数家经营显示器商户,据称是第一起中关村扎货事件,此后扎货跑路盛行
40万元
2000年10月16日
中关村8家电脑配件商被骗,货到款假付
50万元
2001年
“仪科惠光”案,老板林大兵被称为“中关村第一骗”
1939万元
老板被判无期徒刑
2003年初
“华杰傲天”扎货诈骗案
上千万
2004年6月
“千悦同心”空头支票案
400万元
2004年6月28日
“佳企天创”案,“高进低出”操作手段
1000万元
2004年9月
“中怡阳光”案,“高进低出”操作手段
2800万元
2006年
海龙一柜台被扎货事件
30万
2007年初
E世界电脑城一家做七星主板的经销商扎货跑路,该经销商在中关村经营10年
40万
2007年12月22日
科贸电子城4B185柜位拼租人扎货跑路
8万多元
追回大部分货物货款
2008年3月18日
E世界电脑城9楼扎货事件
未明
2008年7月6日
鼎好市场内北京佳敬怡强销售中心扎货潜逃
200万左右
2008年11月
华奥饭店“永辉伟业”公司扎货跑路事件
未明
2009年8月
科贸1118扎货跑路事件
100万以上
2009年9月
鼎好719老板扎货跑路事件
未明
2009年10月底
四通大厦2楼某公司扎货跑路事件
35万
老板被捕,审讯中
2009年10月底
四通大厦11楼“宏源亦鑫”公司扎货跑路事件
50万以上
以上案件根据公开信息的不统计整理,仅仅是中关村IT卖场“扎货跑路”事件的冰山一角,尚有很多事件未被记录。
(文/王治平 本文为TechWeb.com.cn原创报道,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平面转载请联系TechWeb.com.cn编辑。)
0
顶一下 哎、、、、、、、 扎 kt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