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户从未签到
|
有个朋友属于“财迷”(理财产品迷),三年多前也就是上证指数1100点时,朋友就买了某券商的1号理财产品,当时就说好亏钱先亏券商的,赚钱了就利润对半分,朋友认为有人跟我分钱就说明我赚钱了,他毫不犹豫买了进去,结果这一买赶上了大牛市,这只理财产品也成了业内的翘楚。* Q$ T) u9 S/ j
# Z! G. A$ b1 n& t% Q2 {
在上证指数1700点时,又赶上这家券商发2号产品,由于有先前的浮动盈利的“财富效应”,朋友又与第一次一样用等量资金买入,这一下单又搭上了牛市的快车。1号产品两年到期清算,盈利丰厚,但利润要对半分,虽然不爽,但当初白纸黑字写明白的也无奈,再阿Q似地想想,人家帮你赚钱了分点给别人也算烧高香了。1号产品清盘后这家券商马上推出3号产品,那时上证指数已经到了4000点,朋友依然等量买入,成了该公司的铁杆客户,可3号产品可没那么幸运,发行至今已经近两年了,就没见赚过钱,每周公布的净值也没上过发行价1元,如今挂在公司网站上的每份净值为八毛左右,凄凄惨惨。) C% N( T1 a/ w2 }; [ }. }1 T
' o4 n1 E; z: b8 ]$ }
前阵子朋友跟我说,现在碰到难题了,那个2号再过几个月就要到期了,到期清盘扣除约定的分成还有盈利,但证券公司推出了一个续期方案,将原本三年期的产品再延长5年;另外4号产品要发行了,产品存续期为7年,这个铁杆“财迷”有点动摇了。: t$ M* v. H; T' ~% n3 V
) b n2 x8 {6 h' ]- R2 g# W# j- z 他手中还有两个理财产品,3号套在那儿,2号还盈利,但如果再延续5年,那等于持有八年,尽管一年半载也可以赎回,但还是觉得不爽,人生有几个八年啊。再看看将要发行的4号,虽然盈利券商不分成了,但也没了以往那种如果亏损先亏券商的变相让利,于是朋友选择了2号产品到期不展期,4号产品不认购的策略,朋友总结出一条:理财产品能否盈利并不取决于什么公司、什么专家团队,而是取决于在上证指数什么点位发行。如果在1000点发行,傻瓜都能赚钱,在5000点时发行则是自跳火坑,而且这种判断还是由“财迷”自己决定,与专家理财关系并不大。目前持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因为朋友在4号产品成立时发现了这一点,原本发行40亿元的理财产品,尽管延长了申购期,结果只卖掉6.3亿元,可谓惨淡经营。
: q" k q( o# J \& f5 K9 X
M& u7 \. k+ c3 o4 t 我的“财迷”朋友最终还是决定自己单干了。他告诉我,他想做个实验:如果将2号产品延续5年,或者说再买4号产品放7年,其得到的收益大,还是自己去买目前上市交易的持续期分别为5年和7年的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大。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从理论上来讲是封闭式基金收益大,因为现有的封基还有很大的折扣。4 u/ d7 e! e/ d
7 `/ E* T; ?0 g
朋友发现,现在市面上正在交易的封闭式基金,有两个封基也是2016年到期的,时间与那个7年期的4号理财产品基本相当,一个基金4月24日的每份净值为1.2836元,而当日的收盘价只有0.872元,折扣率为32%;另一个基金4月24日每份净值为0.7599元,而当日的收盘价为0.523元,折扣率为31%,由于封闭式基金到期要按每份净值转型成开放式基金,那现在就打六八折购买的封基无论如何要比新发的理财产品更具优势了。如果在未来的七年中赶上大牛市,封基同样能够分享牛市的成果;如果现在发行的理财产品七年后仍然赚不到钱,那封基按每份净值转型依然有比银行存款更多的收益;如果七年后现在买进的封基净值跌到如今的购买价,那不仅理财产品赚不了钱,这股市上的人大概也都被打趴下了,而封基持有者还活着。1 m5 u; c( [ f" p
: |, R0 g5 X% d2 C 朋友原本是一个“财迷”,是一个坚定的券商理财产品的长期客户,不做差价,以求长期投资回报,而如今他已经不再“财迷”。对于券商来说,一个原本忠诚的客户就这么流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