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平方米的手工制作“家”里,充满年代感的土灶台、煤油灯、太师椅勾起老师们的回忆;从草屋瓦房到筒子楼、单元房再到如今的公寓楼,同学们纷纷感叹国家快速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 v' E" P+ f% A& ^, z- U
浙理工学子手工制作年代样板间模型。 , B/ {8 `( _! n; ]3 C
9月18日,在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举办的第二届红色文化节上,由该学院70余名党员师生制作的“我的国,我的家”主题样板间模型亮相后,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这7个不同年代的手作样板间模型,还原了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家”的不同风貌,制作历时3个月,是师生们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青春礼物。 “住房条件的改善,记录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变迁,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见证。我们选择这个主题,因为家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仰滢说。 制作样板间模型,摆在同学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区分不同年代特征,还原当时的原貌。为此,同学们在网上浏览了大量图片,查阅了各种文献资料,最终构想出7个不同年代的样板间布局。方案确立后,大家开始用SU、CAD等软件进行单个建筑物和整体规划的沙盘建模,并将完成的电子模型发给工厂进行模型雕刻、加工、制版,最后依照电子模型和实物图拼接组装各个零件。 为尽可能体现年代感,还原真实的效果,同学们别出心裁地制作了各种精致小巧的摆件及家具。竹编的簸箕、笤帚、土炕上的花棉被、墙上的毛主席画像、缝纫机、热水瓶,曾经伴随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逐渐清晰起来。 样板间项目负责人之一、2017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王璐楠,去年曾到陕西的窑洞参观,这次经历给了她很大的创作灵感。“在制作窑洞墙壁时,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调漆,终于调到了接近土地的颜色。”她说,同学们对这次活动都抱着严谨负责甚至苛求完美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这些精美逼真的模型作品。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表示,通过亲身参与、亲手制作,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经典红色文化,感受祖国发展的巨大变迁,能够促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入思考、有所感悟,这是最好的思政课教育。 此前,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学院学生参与手工制作红船模型、历届中共会址模型、改革开放地标性建筑物模型,手绘各省红色旅游地图等系列活动。 ( H3 W5 [# _8 b
|